桃園有千塘之鄉之美名,而青埔特區也有將原本的埤塘改建為公園的例子,例如青塘園、橫山書法公園、青森公園和洽溪公園等等,營造出極具特點的都市景觀。 除了埤塘外,先前方便農田灌溉用的水圳設施,也被充分利用,讓這裡的公園,多了可以讓市民們體驗水圳文化的機會,也讓公園除了有鳥叫聲外,亦增添了不絕於耳的流水聲可聽。

青塘園

青塘園

流經青埔特區的桃園大圳支線,屬於灌溉用水,來自於石門水庫的水源,與老街溪的溪水性質不同,較無污染,且為不斷流動的活水,不過為了維持大圳的灌溉及供水功能,桃園大圳於每年11月起至翌年的1月停水,進行圳道及沿線圳路的歲修維護工程。 位於青埔特區的圳道分明道和暗道,部分馬路中央仍保留原先圳道,且屬於明道,例如青埔路、領航北路三段和公園路二段等,而這些水圳又與埤塘相連,為埤塘帶來源源不絕的水源。

青塘園

至於擁有水圳體驗區的公園,多分布在老街溪兩側,除了先前提到的四大公園外,還有同心公園、公四公園和兒六公園等,而這些公園的水圳體驗設施,又如何規畫與設計?正是本影片所要介紹的重點。

青塘園

青塘園

青塘園是當時的桃園縣政府第一個選定的埤塘水圳新生工程示範點,也肩負桃園台地指標性水生植物台灣萍篷草的復育任務。其水圳體驗區設施是靠近公園路旁,以圓弧曲線造型鋪成單側階梯式親水區,上下各有一個小瀑布,還有三個依照地勢興建的圓形蓄水池,且以紅磚建構。

位於兒六公園的水圳體驗區靠近廣天寺一側,屬於比較常見的單側階梯式,且用石塊堆砌而成,亦設有景觀台,整體綠化的氣氛還不錯。

同心公園

同心公園的圳道與鋒橋淳光社區極為靠近,且水量極為豐沛,設置的小瀑布,高度最高,水聲也最大,也設有親水階梯,不過可能考量此處水量較大,故用水泥欄杆圍住。

兒十四公園位於市立美術館旁,其水圳體驗區位於公園中間處,並在水圳上方架設涼亭與小橋,種有水生植物,也利用洗石子工法鋪成階梯式親水區。不過由於缺少樹蔭的遮蔽,感覺有點不夠親切,也少了一點耐人尋味的特殊性。

公11公園

位於洽溪路旁的公十一公園,有個極具造型的水圳出水口,且由紅磚砌成的磚牆和半圓形的水池所組成,也設有雙側階梯親水設施,而不遠處還有單側階梯式親水區。雖然整體規劃不算太精緻,但仍具有一定的特色。

兒11公園

兒十公園的圳道靠近永春路旁,是由三個類似單元的小瀑布及親水階梯所組成,且上寬下窄,圳水便順此流下,算是青埔特區內最為有整體造型特色的水圳體驗區。不過因其緊靠路旁,且高低落差頗大,若無刻意到兒十公園走動,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。

公四公園

公4公園

位於老街溪與青埔慢速壘球場旁的公四公園,其水圳體驗區是屬於扇形造型,圳道居中,兩側有階梯可以走進親水,算是簡潔有力的設計,可惜圳道稍高,有點突兀。

洽溪公園

洽溪公園是原本的公二和公三公園,水圳體驗區是靠近春德路旁,也是屬於扇形造型,水域較為寬闊,圳水也較為平緩些,旁邊設有涼亭和座椅,不過並沒有明確的親水設施,只能算是公園景觀中較為特殊的一個部分!另外原本的公三公園,則可見一處用鵝卵石砌成的圳道。

青森公園

青森公園

青森公園

青森公園靠近青埔國中,是原本的公十公園,也是青埔特區除了青塘園和書法公園外,另一個規劃完整,綠意盎然的埤塘公園。此地有兩處水圳體驗區,靠近青埔國中處的是鵝卵石砌成的半圓形造型區域,也有小瀑布,不過似乎也是屬於水圳景觀的設計,並沒有明顯的親水規劃,另一處則是單側階梯式親水設施,並有樹蔭遮掩。

書法公園

書法公園原為5-8埤塘,水圳體驗區靠近陽光劇場,圳道是用鵝卵石砌成,並種有水生植物,且有樹蔭遮蔽,又與一旁的溜滑梯和兒童設施形成有如秘境般的遊憩天堂,也是青埔特區內規劃的最為完善,也最值得推薦到此一遊的水圳體驗區。

書法公園

書法公園

書法公園

書法公園

書法公園

書法公園

整體來說除了青塘園和書法公園的水圳體驗區,維護的較為理想外,其餘的皆有改善的空間,且早期客家婦女習慣在溪邊設置的浣衣池洗衣,當類似浣衣池的設計元素,不斷出現在這些體驗區中,就成為沒有特色的規劃了,好似那些千篇一律的兒童設施,出現類似的問題。 因此是否可以直接改變成親子戲水區,或是廣種水生植物,增加生態的豐富度,讓居住在此地的青埔人更有意願接近與了解,希望這樣的建議,可以成為桃園市政府相關局處,未來改善的方向之一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va20030208 的頭像
    eva20030208

    梁家婦女的部落格

    eva200302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